山西省实验中学校长苏建庭:点亮学生心中那盏灯
"除了给学生一张进入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,使学生具有两种精神: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。"在山西省实验中学当了6年校长,苏建庭如此总结自己的"学生培养观"。
省实验中学有近130年的办学历史。1882年,洋务运动领袖、杰出教育家张之洞任山西巡抚,创建了当时全省最高学府--令德堂书院。建校100多年,该校一直领跑全省,成就熠熠生辉。
2004年8月,40岁的苏建庭出任这所百年名校的校长,省实验中学又迎来了6年辉煌:高考屡创纪录,学生捷报频传;启用新校区,拥有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……
许多事都是一通百通。要教会孩子做人,培养他们普通人的情怀
"安排学生写个倡议,发起某项活动,再在全校、全省甚至全国进行讨论,后该活动报道在国家级报刊发表,影响很大。"这是2005年初国内某著名中学校长与苏建庭交流时提到的一件事。"类似活动从某种角度说是好事,但对参与学生起到的却是负面影响--作假、作秀、人为操作……"那位校长感叹,苏建庭也有同感。
给身患重症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捐款,苏建庭表示:学生自己搞。学生会几个干部听说后找校长对话,说"校长不重视"。苏建庭的想法是:学生自己弄,比学校安排和号召的效果要好得多。后来,这位学生所在班级发起倡议,班里又分成若干小组,一个一个班去演讲、募捐,现场经常出现一些孩子在台上讲,很多孩子在台下流泪的情景。举办科技节、文艺节等类似活动,也完全由学生唱主角,老师只当观众、帮手,需要时给予引导。
"教育重要的是一种经历。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体验、经历的过程。"苏建庭说,"活动中,他们学会了倾听,学会了与人相处,学会了团结合作,也学会了忍让、尊重别人。人生很多事都是一通百通,能把一次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,也能把自己的学习搞好。"
更重要的动因还在于,"哈佛、耶鲁、普林斯顿等美国名牌大学,最流行的专业通常是历史、文学、社会科学等,美国最好的商学院,招收研究生时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生,觉得他们视野太窄,希望招募具有人文素养、领袖素质的人才"。苏建庭的认识是,"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人,使之具有普通人的情怀。"
不要试图解决所有问题,而要帮助、引导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
省实验中学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。但苏建庭任校长6年,没有批评过一个老师。
"我没有在教学一线待过,论教学,老师们的水平都比我高,但他们都很尊重、支持我,所以我的工作才能做好。这一点我很清楚,也很感激。"每每与老师交谈,苏建庭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,认真倾听,互相商量。
"学校云集了全省最为优秀的学生。"在苏建庭看来,"这些学生将来是社会的栋梁,他们的境界、追求和抱负远非我们这些老师能比,不能把他们教傻了、教死了。怎么教育他们?"苏建庭与老师们探讨,"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度关注知识,而很少考虑知识对学生智力开发、能力提高的影响等过程性东西。"
苏建庭举了个例子。"实中每年有不少学生考入英国、美国等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。回来看我时,他们说与外国学生交流时,最大的压力就是外国学生有很多问题,而自己提不出。"苏建庭说,因为我国的教育理念就是 "不让你有问题",一发现问题,就先把它消灭了。
"必须改变这个教育理念。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,老师是民主型的,学生才能学会民主;老师尊重学生,学生才能学会尊重别人。传授知识的行为和理念也一样。"现在,苏建庭与老师们达成一致,"以前普遍认为最好的老师就是能把知识讲明白讲清楚,其实,好老师的标准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升,即专门讲不清楚,有意讲不明白,引导学生提出问题,教会学生发现问题,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。"
培养未来国际主流社会的领军人物、领袖人才
"任校长前,我一直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,没有升学率的概念,到了实中后开始关注,毕竟,作为一所中学,底线是升学率。"但苏建庭从来没给老师下过任何升学任务。他给学校的定位是:培养未来国际主流社会的领军人物、领袖人才,培养具有"高抱负、高修养、高能力、高学识"的人才。
他教育学生,要尊重和承认普通劳动者,脚踏实地做好平凡琐事,乐于服务他人。2010年春季开学典礼,苏建庭给同学们讲述了香港大学一位人称"三嫂"的勤杂工的故事,她在去年与汇丰银行原行政总裁等一起获得香港大学"荣誉院士"称号,"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生的生命,她是香港大学宿舍的灵魂"。每年的开学典礼、毕业典礼等,类似主题教育深受学生欢迎。
省实中在全省率先成立了 "课程中心"职能科室,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整套课程体系--除了全省高中学生都在学习的国家课程外,开发了8大类共100余门任意选修课,比如公共选修课中,有国内外院士、科学家、知名学者的学术讲座,有让学生了解、认识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课等。北京大学校长曾史无前例亲临学校与学生座谈,给学生做报告;台湾著名作家刘墉题词:行遍神州,惊见山西省实验中学国学素养称第一;诸多知名学者竖起大拇指:山西省实验中学学生自信、大气、气度不凡……
我改变不了中国教育,但我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看法
2009年5月,省实验中学举办了第一次毕业典礼,这在山西省甚至全国的中学都少见。毕业典礼隆重、庄严,全校600余名毕业生一一走上前来,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并接受祝福。那天,苏建庭站了三四个小时。
但对于"要不要搞毕业典礼?怎么来搞?"苏建庭也曾纠结了很长时间,当时老师纷纷反对:在高考这个节骨眼上,哪有心思搞毕业典礼?
"几乎所有高中都以高考作为最终目标,从学生一入校开始,就为高考准备,3年后高考一结束,意味着高中生活结束。"苏建庭说,他参加并了解国内外多所名牌大学的毕业典礼,"比如,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让我很是震撼:校长没进来之前,数千学生聚在一起,议论纷纷,校长一进来,全场立时鸦雀无声,诺大的会场立刻升腾起一种庄严与肃穆;浙江大学校长每年都为毕业生一一颁发证书,给学生点头鞠躬,祝贺他顺利毕业……"
"高校有数千学生,一站一天,我们只有600多名,为什么不能搞毕业典礼?"苏建庭说,"更为重要的是,我们要向学生传递一些信息。比如,高考不是高中生活的核心和全部,高中是学生们成长的关键期,要教会并让学生铭记一些东西;毕业典礼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、平等对待--无论3年中学习如何,调皮还是捣蛋,母校同样怀有一份尊重、一份寄托--希望学生今后的路走得更好。"
在寄语2009届毕业生的文章《永不折旧的"固定资产"》中,苏建庭深情地说:"孩子,慢慢来,稳稳走。我衷心希望你们顺利通过人生考场的初赛、复赛、决赛,成为具有人文情怀、科学素质、独立精神、批判意识、国际视野、领袖气质的杰出人才。"家长和学生听了,热泪盈眶。
"我改变不了中国的教育,但我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看法。"
"有些东西我现在还做不到,但我要想到。"
"希望我能在这两百多亩地里做一些实践。"
"心怀宗教感,做一个动词的思想者。"
苏建庭说:"教育到底要干什么?怎样才能健康成长?基层学校应该怎么做?6年来,每一次活动,每一项决策,我都会反复问自己,弄明白了,想清楚了,就一步步做,可能过程平淡如水,但我相信结果一定灿烂辉煌。"